荆棘之路:工程企业转型案例

2025-04-24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作者胡建,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公号工程行业洞察。

行业已经进入下行通道在业界应该是共识,“如何生存下来”应该是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当前或者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解答的一道必选题,“市场拓展”“业务转型”“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当前行业内的高频词汇。


但遗憾的是,当前工程行业内的主力军——70后、80后、甚至90后大部分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们的人生阅历、职业经历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高度重叠,大部分人只有行业的高速发展期的经验、没有行业衰退期的经验,就像余华的小说《活着》里面主人公福贵一样,输掉家产之后,一脸的迷茫。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的案例中汲取营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我们总结三个转型案例以飨读者,希望从这三家企业的转型之路中得到几点启示。


01
  

新赛道:电建北京院的“蓄能”六十年

在工程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是为数不多的逆势上行的行业,而提起能源电力,中国电建集团在行业内的地位有目共睹,而我们案例的主角——电建北京院正是中国电建集团下属七家大型水利水电设计院之一。


电建集团的七大设计院,虽然同属一个集团,业务类型都差不多,但细看起来,各有各的特点——华东院的市场能力、成都院的资源禀赋、西北院的务实创新都比较鲜明,而提起北京院,抽水蓄能无疑是它的一个比较亮眼的名片,无论是市场占有率、标准编制还是奖项获取,在抽水蓄能业务领域北京院无疑是领先者的角色。


时间回到1967年,在十年文革的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作为因根治永定河修建官厅水库1953年成立的北京院提出了将河北岗南电站改建为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报告一年之后,设计变成了现实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平心而论,在水利水电行业,抽水蓄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业务——它不是单纯的电源工程,也不是单纯的水库工程,它就像一个大型“充电宝”,是电网负荷波峰波谷的调节器


北京院抽水蓄能业务的爆点源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碳目标”,开启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新篇章,以风电、光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工程在近几年高速发展。


而新能源的短板也很明显——太阳只能白天有、风不是24小时都有,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需求与新能源的不稳定输出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这就催生出了最近几年的储能的需求,而抽水蓄能相对成熟的技术与稳定的转换效率注定了其成为当前的最优解。


而这一切,是不是与北京院当年的决策者们预测的一样,我们不得而知,但起码天道酬勤这四个字在北京院六十年的坚持下得到验证还是令人欣慰。发端于水利的北京院为什么选定并引领抽水蓄能业务?


正确的方向判断。自从迈克尔·法拉第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发明了圆盘发电机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是电力行业一次次技术革新永恒的话题。相对于电源、电网建设的高投入,抽水蓄能注定了它是一个小众产品,但由于北京院地处首都的天然便利,保持首都的电力稳定供应是电力管理部门不得不重视的一项工作,这一点从河北岗南电站之于新中国首都保供以及53年后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之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保供都可以验证。


发电量越多,电网稳定运行的需求就越大,不稳定因素越多,储能的需求就越大。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预计2030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全国抽水蓄能投产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站在现在看过去,北京院抽水蓄能业务的春天正是源于其对能源电力行业趋势的正确判断。


始终如一的坚持。一件事情能够坚持并且持续坚持60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这六十年的岁月中,北京院的历任领导肯定会面临着其他选项,但北京院却坚定信心、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无论是“十三五”的“4+X”业务布局、或者是“十四五”的“四大业务”,抽水蓄能一直是业务的重要支撑,在始终如一的薪火相传之下,北京院的抽水蓄能业务最终迎来开花结果的今天。


规划先行的力量。支撑北京院的坚持努力的信念的是六十年来形成三大体系——完善的核心技术整套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是北京院对规划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院相继开展了华北地区(含山东地区)、东北地区的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并先后参与了江苏、安徽等省的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工作。


期间重点开展了北京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调查和规划选点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北京院先后完成了《华北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报告》《山东抽水蓄能电站资源普查报告》《山东省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报告》《江苏省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报告》等系列成果。规划的引领,造就了北京院在抽水蓄能界的先发优势,也为业务的拓展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02
  

新市场:上海港湾的国际化之路

在国内工程市场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当然,工程行业走国际化化道路比较多的还是中交、中建、中铁、中电建等大型央企,但在上海,有个企业叫上海港湾,业绩着实亮眼。


2023年,上海港湾实现营业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4.3%;净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11.0%。2017-2023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保持净流入,平均净利润现金比率为103%。在全行业一片惨淡的背景下,上海港湾的业绩是如此的亮眼,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其国际化,2023年其海外业务占比达到了74%,近五年的海外业务占比基本都在70%以上。


上海港湾成立于2000年1月,2017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2021年于上交所主板上市,主营地基及桩基处理业务,可为全球客户提供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于一体的岩土工程综合服务。上海港湾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在岩土工程这一细分领域的国际化之路上取得成功?


技术的力量软土沉降是世界性难题,潜在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上海港湾首创“高真空”系列造地技术不用添加水泥、碎石等添加剂,相比常规方法,具有造价节约30%、工期节省50%、承载力高、绿色环保等四大优势,这一技术优势在浦东机场项目中的成功运用奠定了上海港湾在软土地基处理界的地位。


明确的布局。上海港湾2006年尝试海外项目后,公司将自身定位于跨国经营的专业岩土工程综合服务提供商,制定了“三步走”海外拓展计划:第一步,进军东南亚市场,并将东南亚市场为公司境外市场发展的基础;第二步,以东南亚市场为支撑,抢占中东、南亚及拉美市场;第三步,发展东欧市场,并以中东市场为跳板,向非洲市场进军,最终达到全球主要市场的全面覆盖


目前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一步的市场开发计划,东南亚市场已成为公司最大和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公司“第二步”形成了一定的项目业绩,已经逐步发展了阿联酋、沙特、巴林等市场,并成功进入了拉美市场,在巴拿马形成了项目业绩


属地化发展。上海港湾下设35家子公司,其中24家为境外岩土工程业务中心。员工数量736人,来自于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外籍员工占比近70%。


03
  

新动能:电建华东院的数字化转型

当前工程行业有这么一个怪相——大家眼看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滚滚而来,也知道数字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但大量的企业投入了巨资却效果寥寥,处处弥漫着一股无力感。有这么一家企业早在20年前就大量投入并持续投入了这项工作,它就是电建集团华东勘测院。


华东勘测院的数字化在行业内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华东院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业务数字化与数字化业务闭环的勘察设计企业,并且在近万名员工中有1500人是从事IT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1500人的规模单独拿出来无论是哪个行业也是一个大型设计院了,华东勘测院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可见一斑。


华东勘测院的数字化进程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期(2003-2009)。华东勘测院的数字化转型源于大型水电站建设,由于水电站项目具有复杂程度高、不可复用性的工程建设方案和设计方案等特点专业多、体量大、复杂程度,三维协同设计需求就比较迫切,所以在大部分勘察设计企业正处于从图板绘图向CAD画图转型的上个世纪初期,华东勘测院即依托于BENTLEY软件开展当时还叫信息化的转型工作。


发展期(2010-2019)。在这一时期,华东院的数字化形成了水电与新能源业务、生态与环境业务、基础设施业务全业务BIM的全过程应用2014年,华东勘测院正式提出了CIM,并且占领了两大战略制高点——深圳前海和雄安数字化城市建设


成熟期(2020年至今)。华东勘测院数字化进程多点开花,行业内地位逐步显现,更加注重多领域开发、多点开发,包括流域级的/城市级的数字化平台、大型发电项目等,典型案例如钱塘江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未来社区CIM24个试点上线应用、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CyberEng工程数字化管理品牌、O-Wind海上风电平台等


华东勘测院的数字化转型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方面,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特别烧钱的事情,没有一点家底很难持续地投入到数字化转型当中,华东勘测院的数字化转型取得现在的成绩,与近二十年工程行业高速发展密切相关,与水利水电行业相对垄断的地位保障了华东勘测院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地利方面,首先是区位上的地利,华东勘测院地处浙江杭州,杭州有“数字之城”的美誉,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平台经济、电商经济较为发达,数字化人才充裕,数字化氛围较浓,这些因素给华东勘测院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是属性上的地利,华东勘测院是央企,承担着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的三大功能,数字化转型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以华东院为代表的央国企必然要承担起履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任。


人和方面,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工程、是一把手工程,华东勘测院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张为民、张春生两代院长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精准判断与持续投入的战略定力,华东勘测院数字化转型成功也或多或少受益于两代院长稳定的任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在2003年的同时期,有7家省级设计院联合购买BENTLEY软件,但由于投入的持续性不够、领导的重视度欠缺,这7家设计院的数字化转型成果还处于在某些专业上的应用,效果欠佳。


业务转型知易行难,转型路上一路荆棘,眼力、定力、能力缺一不可,但形势比人强,期望通过这三个案例给工程企业“十五五”布局方面一点借鉴。



排版|倪星宇    校审|颜晗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思顿立场。本文首发于工程行业洞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2024年中国中铁18家工程局业绩谁更亮眼

华建集团2024年报:营收和净利润下降约7%,降薪、减员500+

中国铁建20家工程局2024年经营情况如何

中国铁建4家设计院2024年经营业绩一览

中国交建2024年报深度解读:12大工程局成绩如何


上一篇

下一篇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