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能源电力工程企业的转型之路

2024-03-04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作者胡建,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公号工程行业洞察。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自此,能源电力工程企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电力工程建设投资总体增长

 

近十年电力行业投资整体呈增长趋势,“十四五”期间增长显著。2022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12470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电源工程投资加速释放,占比不断上升。2022年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464亿元,同比增长27.2%;电源工程建设完成额占比2018年达到低谷,仅占34.15%,此后不断攀升,2022年占比达到59.86%,2023年上半年占比达到61.77%。电网工程投资稳定在较高水平。“十三五”规划期间基本维持在5000亿元上下浮动的水平,2022年达到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图1:2013-2022及2023上半年全国电力投资情况(亿元)
 
 
 

化石能源仍占据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递增

 

截止到2023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火电装机13.6亿千瓦,其中煤电11.4亿千瓦;水电装机4.2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7亿千瓦,抽水蓄能4879万千瓦;并网风电3.9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3.6亿千瓦、海上风电3146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7亿千瓦;核电5676万千瓦。煤电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

 

图2:2023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构成(万千瓦)

 

从能源结构上看,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30.81%上升至2023年6月底的51.50%。

 

图3:2013-2023年6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

 

从投资来看,“十四五”期间非石化能源占比维持在接近90%的水平,增长趋势放缓,占比相对稳定。风电投资已达顶点,近年有所下滑,2020年达到2653亿元之后有所下降,2022年达到2011亿元,同比下降22.30%。太阳能发电投资近年增长迅猛,2022年达到2865亿元,同比增长232.7%。

 

图4:2013-2022及2023上半年分类型全国电源工程建设情况(亿元)

 

从细分领域来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较高,2020-2022年分别达到12031、10219、12504万千瓦,2023年上半年达到10141万千瓦。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最为突出,2023年上半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842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55.6%。

 

图5:2013-2022及2023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结构(万千瓦)

 

火电装机容量整体增长,但增速放缓。2021、2022年火电装机总容量仅新增4.2%和2.7%,低于往年5.2%的平均增速。为缓解电力供需严峻形势,国家对火电态度出现转变,火电规划一再调整和提高。2022年7月政策层面提出新开工3000万千瓦的计划,后提高至8000万千瓦;8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对“十四五”火电建设规划进行较大规模调整,国家发改委连维良副主任提出“三个8000万工程”;9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召开煤炭保供会议,提出2022-2023年两年火电将新开工1.65亿千瓦。

 

图6:2013-2022及2023上半年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与新增火电装机(万千瓦)

 

核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核电发电比例远不及其他核电大国。2021-2022年新增核电装机容量仅340万千瓦和228万千瓦,远低于往年水平。作为全球最大和最热的核电市场国家,2022年我国核电发电量4178亿千瓦时,仅占全口径发电量的5.0%,与同期其他核电大国相比,法国核电发电量占比高达70.6%,俄罗斯、美国达到20%左右。

 

图7:2013-2022年及2023上半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与新增核电装机(万千瓦)

 

水电装机整体增长,增速波动。“十三五”期间水电装机容量增长逐年变缓,由2016年的3.9%的增速下降到2019年的1.5%,“十四五”期间水电装机容量恢复5%以上的增长速度,2021-2022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349万千瓦和2387万千瓦。

 

图8:2013-2022及2023上半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与新增水电装机(万千瓦)

 

抽水蓄能占比上升,“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由3639万千瓦上升到4879万千瓦,占比由10.3%升至13.2%。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中价值凸显。2022年全国主要流域来水整体偏枯,对以水电为主的省份电力保供造成影响,在极端天气下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的调节补偿效应,最大程度提供电力供应,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9:2021-2023年6月底水电装机容量构成(万千瓦)

 

电网工程建设规模稳步扩大,增速有所放缓。2021-2022年,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增速放缓,同比增长3.8%和4.6%,低于“十三五”期间8.3%的增长水平;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增速降低,同比增长在5%左右,低于“十三五”期间6%的水平。

 

图10:2016-2023年6月底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千米)

 
 
 

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工程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根据中国工程院舒印彪院士科研团队的预测,2030年电力系统总装机达4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至64%;2060年总装机达到7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89%。在电力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下,以风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成为电力供应主体,给现有电力系统带来战略性、全局性变革。据舒印彪院士科研团队的预测,未来新能源逐步成为装机和电量的主体,分布式电源、多元负荷、储能等发/用电一体的“产消者”大量涌现。

 

图11:零碳情景下2020—2060年电源装机结构

 

从电力建设行业来看,投资主体包括两大电网、“五大四小”发电集团以及地方发电、电网公司,建设主体以中国电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为代表,设备制造主体包括以哈电、上海电气、东方电气为代表的三大电气制造厂以及其他中小制造厂。

 

图12:电力建设行业构成

 

在“双碳”背景下,电力建设行业上下游企业都会面临转型的压力,在业主单位、建设单位、设备制造单位这三大主体中,尤其以中国电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为代表的建设单位的转型最为迫切。一方面是价值链决定的,建设单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尤其是施工企业更是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相对于业主单位来说地位更弱势一点,相对于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没有核心的技术壁垒,并且企业众多,可替代性较高;另外一方面是能力决定的,电力建设单位历史悠久但能力单一,建水电站的只会建水电站、建火电站的只会建火电站、建核电站的只会建核电站。专业是优势,但在行业环境变化下它也是劣势,就像柯达在胶卷时代的专业能力首屈一指,但在智能手机时代它不转型就没有生存空间。

 

新业务的发展自然有其客观规律,它必须经历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能源电力工程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必然面临着业务结构的大调整,本着对企业负责、成就基业长青初衷的企业管理者们必须未雨绸缪。

 

 
 

能源电力工程企业转型方向

 

 

能源电力工程企业转型只有四条路:专业化、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化。

 

1、专业化

 

能源电力行业未来是结构调整,而不是这个行业就消失了,部分企业也已选择聚焦于能源电力行业。一方面可以在专注于能源电力行业的大前提下开展产品多元化,火电不行我就干新能源,新能源不行我就干核电,只要能源电力需求不消失,我就能生存下去;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在成熟领域进一步挖潜,即使是煤电业务,也不是断崖式下跌,煤电也是由电量主体转变为容量主体,在为新能源发展腾出电量空间的同时,提供灵活调节能力以确保能源供给安全,未来也是一个逐渐萎缩的过程,在这个大背景下,煤电业务也可能持续会有项目,通过专业能力提升提高煤电市场占有率也是一种路径。

 

2、多元化

 

能源电力工程企业也可以走多元化的道路。当然,这里的多元化不是无关多元化、盲目多元化——我们就是工程企业,非要去搞互联网、去搞金融可能也不行,毕竟不专业。笔者所指的是相关多元化,在工程建设领域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机会,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向市政、水利、环保领域转型是很多能源电力工程企业多元化的有效方向。

 

3、一体化

 

一体化也就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投资方面,新能源是风口,我可以适当投资新能源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与收益;当然,也可以干工程总承包,通过设计、采购、施工的协同提升项目效益;当然,也可以关注运维,虽然业务体量小,但业务稳定,利润率也不错。

 

4、国际化

 

成熟的业务,国内不行,也可以向国外拓展。能源电力是基础,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国家“一带一路”的布局必将迎来大量的机会。虽然在国际业务拓展中会出现标准的问题、管理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人才的问题等等各种困难,但国际化肯定是大势所趋,以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为代表的能源电力工程企业作为“国家队”选手需要带头往外冲锋。

 

排版崔蕴菲    校审颜晗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思顿立场。本文首发于工程行业洞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展望2024:建筑市场将会出现小阳春

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展望

2024年房地产行业展望

2024年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前瞻

 

 

 

上一篇

下一篇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