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关于科思顿
- 公司介绍
- 咨询特色
- 文化理念
- 核心成员
-
咨询服务
- • 战略管理咨询
- • 体制改革咨询
- • 集团管控体系咨询
- • 组织结构优化咨询
- • 分支机构管理咨询
- •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 • 国企深化改革咨询
- • 内控管理咨询
- • 营销管理咨询
- • 流程优化咨询
- • 项目管理体系咨询
- • 标准化体系咨询
- • 企业文化建设咨询
- • 并购服务咨询
- • 数字化转型咨询
-
科思顿商学院
- 行业活动
- 培训产品
- 培训剪辑
-
科思顿研究院
- 研究服务
- 热点洞察
- 行业智库
-
加入我们
- 招贤纳士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关于科思顿
- 公司介绍
- 咨询特色
- 文化理念
- 核心成员
-
咨询服务
- • 战略管理咨询
- • 体制改革咨询
- • 集团管控体系咨询
- • 组织结构优化咨询
- • 分支机构管理咨询
- •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 • 国企深化改革咨询
- • 内控管理咨询
- • 营销管理咨询
- • 流程优化咨询
- • 项目管理体系咨询
- • 标准化体系咨询
- • 企业文化建设咨询
- • 并购服务咨询
- • 数字化转型咨询
-
科思顿商学院
- 行业活动
- 培训产品
- 培训剪辑
-
科思顿研究院
- 研究服务
- 热点洞察
- 行业智库
-
加入我们
- 招贤纳士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科思顿团队 专注服务工程行业20+年
中国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中国的建筑业是“吨位决定地位”的行业,想要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就需要有相应的规模作为支撑。因此“做大”成了国内诸多建筑企业的特有情结。基于这样的情结,很多企业在做大方面下足了功夫,采取内涵式增长、外延式扩张等多种策略进行企业规模的扩大。受益于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国内很多的建筑企业也成功实现了做大的梦想,成为了百亿、千亿甚至万亿营收规模的大型建筑企业。
但是,就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可能单纯的做大并不能作为所有企业未来的梦想,甚至说大多数的建筑企业未来都不适合走做大的道路,盲目的规模扩张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诸多的风险,没有质量的规模有可能会雪崩,从恒大的案例可以看出,大而不倒只是一种幻想。
当前中国的建筑企业呈现出的结构不甚合理,建筑企业的洗牌进程加速,各家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当前的行业状况,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的现在,很大概率就是中国建筑企业的将来。发达国家中以美国为例,美国建筑市场底层是大量的1-9人以下的企业,占到全部企业数量的78.9%,99.8%的企业是500人以下的企业,千人以上的企业数量非常少,数量在70家左右。
然而,从中国的建筑企业大致分布来看,大概有接近5万家的总包型企业,5万家的专业型企业,不到1万家的劳务型企业,而且在“做大”情结的驱使下,多数专业型、劳务型企业还在谋划着如何做大,如何向总包型企业转型。与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结构相比,中国的建筑企业结构是很不合理的,呈现出的是“丁”字形结构,而不是发达国家那样的“倒三角”结构。
从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结构来看,未来我国建筑业应该由三类企业构成:综合型企业集团、工程公司、专业公司。综合型企业集团由多个按照行业划分的工程公司构成,这类企业不会多,有可能在100家以内,甚至更少;工程公司是专注于行业,具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这类企业数量也不会多,有可能在1000家以内,这类企业有可能是全球型的、全国型的,也可能是地区型的;行业内大量存在的是人数不多的专业型企业,这类企业的数量应该要在99%以上。
无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还是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国内建筑企业都进入到了新的发展周期,面临新的发展需求。
从市场环境来看,城市化进程逐步进入下半场,业务需求从大规模新建市场逐步向旧改、城市更新等存量市场转变。同时,受新冠疫情反复、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反全球化浪潮、美国对华封锁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居民、企业、政府各方资金压力加剧,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工业建筑等各领域建筑业需求减弱、投资力度进一步放缓。因此,从市场环境来看,中国的建筑业市场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市场规模增速下降,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建筑企业持续增长的空间和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建筑业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一批竞争力弱的建筑企业将不可避免被淘汰。
据不完全的公开信息统计,2021年建筑行业的重大并购重组案例多达25例,2022年1-8月份建筑行业的重大并购重组案例多达24例。
从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结构来看,未来我国建筑业应该由三类企业构成:综合型企业集团、工程公司、专业公司。
十位数的头部企业,可发展成为平台型公司。这类企业开展的是多业务类型、多业务模式、全产业链模块的综合型业务,未来发展的主要策略是打造本企业的建造生态系统,通过兼并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构建资源整合与全产业链能力,充分积累、整合全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资源,构建为各相关方服务的综合实力,吸引各相关方在自己的平台上共同发展,共创大业。
5%以内的优秀企业,可以向着工程公司方向发展。这类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是专注于某个行业,在此行业内打造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构建行业优势;二是深耕一些特定区域,在目标区域内深耕细作,实现特定区域的业务穿透。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应该向着专业公司的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某一环节、某一细分业务领域构建自身的独特优势,向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注重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能力的建设,成为平台类公司、工程公司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或者在某一独特细分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建筑大行业中的隐形冠军。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难处,小企业有小企业的优点,建筑企业并不一定“大而全”,“小而美”同样活得精彩。各类型企业有各自的目标市场与目标项目,建筑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清晰未来的发展定位,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整个行业构建了合理的企业类型结构,才能形成有序竞争的健康市场。
排版|颜晗 校审|崔蕴菲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思顿立场。本文首发于工程行业洞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设计行业:梅女士 13764478282(同微信)
建筑行业:冷女士 13611761827(同微信)
邮箱
ksd@ksdchina.net
地址
上海市宜山路1618号新意城T座205室
工程行业洞察